科室名称 饲料高粱研究室
科室主任 张一中
科室成员 梁 笃 范昕琦 郭 琦 张晓娟 赵文博 王绘艳 赵娟莹
科室简介
2014年饲料高粱研究室和糯高粱研究室合并为饲料高粱研究室,主要从事高粱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研究。现有科研人员8名,其中三晋英才、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4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4名。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星火(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粱产品加工岗位科学家、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青年)基金等项目30余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审(认)定、鉴定或登记新品种7个;转让品种使用权2个,转让收入70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10项;合作出版著作6部;发表、合作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4篇。
主研方向 糯高粱、饲料高粱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
主要成果
1、高粱A2雄性不育细胞质利用研究
针对世界上高粱杂种优势利用单一使用Milo细胞质的现状,开展了A2细胞质的利用研究,育成了新型细胞质高粱雄性不育系A2V4A,增加了高粱杂交种选配范围,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使中国高粱和印度高粱间“三系”配套成为现实,实现了使A2细胞质高粱杂交种的商品化生产,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利用A2V4A组配而成“晋杂12号”,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1500余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9.6亿元。
2、饲料高粱新品种选育研究
完成了高粱7501A、TX623A、TX622A、3197A等四个主干不育系的换代,新选不育系实现了败育度在5%以下、对2、3号丝黑穗病生理小种免疫的目标,提高了高粱杂交种制种产量,有效的防止了高粱丝黑穗病在生产上大面积发生。选育了饲料高粱新品种“晋杂21号”、“晋杂24号”在山西省通过认定,为我省高粱主产区增加了新的高粱类型。饲料高粱新品种的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含量高,饲喂品质好;适口性好,饲喂效果佳,为我国畜牧业提供了优质饲料。饲料高粱新品种在全国15省区累计推广种植103.2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6亿元。
3、糯质高粱新品种选育研究
参加选育了“泸糯系列”糯高粱品种,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南方高粱主产区长期以来种植农家种的生产状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系”糯高粱杂种优势利用,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选育了适合于在我国北方种植的糯高粱杂交种“晋糯1、2、3、4、5号”通过国家鉴定,解决了我国高淀粉高粱和糯高粱“三系”配套的育种关键技术问题,构建了我国北方糯高粱育种模式,改变了我国北方没有适宜糯高粱品种的状况,使糯高粱的淀粉含量由70%以下提高到75%以上,提高了出酒率,增加了酿造企业的效益。选育的糯高粱新品种,在我国北方种植,单产达到或超过当地推广普通高粱品种水平。在南方地区,糯高粱杂交种比当地地方品种单产水平实现突破性提高,使南方糯高粱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为我国名优酿酒、酿醋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402.1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0.08亿元。
联系方式
电 话:13633548414
Email:zhyzh225@163.com